
本文主要整理维基百科中英文和百度百科等资料,算是对 DHT
技术做一个综述,基本都是摘自参考资料中的文档。
在Java中异步编程,不一定非要使用rxJava, Java本身的库中的CompletableFuture可以很好的应对大部分的场景。
原文: 20 Examples of Using Java’s CompletableFuture, 作者 Mahmoud Anouti。
这篇文章介绍 Java 8 的 CompletionStage API和它的标准库的实现 CompletableFuture。API通过例子的方式演示了它的行为,每个例子演示一到两个行为。
既然CompletableFuture
类实现了CompletionStage
接口,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接口的契约。它代表了一个特定的计算的阶段,可以同步或者异步的被完成。你可以把它看成一个计算流水线上的一个单元,最终会产生一个最终结果,这意味着几个CompletionStage
可以串联起来,一个完成的阶段可以触发下一阶段的执行,接着触发下一次,接着……
除了实现CompletionStage
接口, CompletableFuture
也实现了future
接口, 代表一个未完成的异步事件。CompletableFuture
提供了方法,能够显式地完成这个future,所以它叫CompletableFuture
。
我一般调试Go程序都是通过log日志,性能调试的话通过 pprof 、trace、flamegraph等,主要是Go没有一个很好的集成的debugger,前两年虽然关注了delve,但是在IDE中集成比较粗糙,调试也很慢,所以基本不使用debugger进行调试, 最近看到滴滴的工程师分享的使用debugger在调试Go程序,我觉得有必要在尝试一下这方面的技术了。
本文翻译自 Debugging Go Code with LLDB, 更好的调试Go程序的工具是delve, 因为它是专门为Go开发, 使用起来也很简单,并且还可以远程调试。delve的命令还可参考: dlv cli,但是流行的通用的基础的debugger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。我在译文后面也列出了几篇其它关于go debug的相关文章,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扩展阅读一下。
Go语言规范中规定了可寻址(addressable)对象的定义,
For an operand x of type T, the address operation &x generates a pointer of type *T to x. The operand must be addressable, that is, either a variable, pointer indirection, or slice indexing operation; or a field selector of an addressable struct operand; or an array indexing operation of an addressable array. As an exception to the addressability requirement, x may also be a (possibly parenthesized) composite literal. If the evaluation of x would cause a run-time panic, then the evaluation of &x does too.
对于一个对象x
, 如果它的类型为T
, 那么&x
则会产生一个类型为*T
的指针,这个指针指向x
, 这是这一段的第一句话,也是我们在开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获取对象指针的一种方式。
原文: Fixing Bugs in Running Java Code with Dynamic Attach by Rafael Winterhalter
开源中国组织翻译: 在 Java 中运用动态挂载实现 Bug 的热修复 by TedCruz、
无若、LeoXu、Tocy等。
大多数 JVM 具备 Java 的 HotSwap 特性,大部分开发者认为它仅仅是一个调试工具。利用这一特性,有可能在不重启 Java 进程条件下,改变 Java 方法的实现。典型的例子是使用 IDE 来编码。然而 HotSwap 可以在生产环境中实现这一功能。通过这种方式,不用停止运行程序,就可以扩展在线的应用程序,或者在运行的项目上修复小的错误。这篇文章中,我将演示动态绑定、应用运行期代码变化进行绑定、介绍一些工具 API 以及 Byte Buddy 库,这个库提供了一些 API 代码改变更方便。
rpcx一个服务治理的Go RPC框架, 拥有非常多的特性,支持跨语言的服务调用。 众多的特性可以参考doc.rpcx.io。它的服务治理的特性深受阿里巴巴的Dubbo框架的启发。
在实际的产品应用中,用户使用两台服务器+8台日志搜集服务(Client),轻松处理每天几十亿的服务调用, 除了中间一个路由器硬件闪断, 整个系统平稳运行多半年。 相比较之前Java的实现, 服务器节省了一半。 用户使用rpcx框架重构后的系统每月为公司节省了几十万元的成本。
rpcx框架的一个设计哲学就是简单。不希望用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框架的学习上,并且不需要proto文件或者重复且冗余的服务配置。最少只需要10行代码就可以创建一个服务, 如果需要额外的配置,也只需要几十行的代码。
虽然rpcx开发简单,但是作为开发人员来说,如果可以更加的偷懒, 那更是极好的一件事情了,这就是xgen开发的目的。
这个工具可以搜寻指定的package
下可以配置成rpcx服务的类型, 并且生成一个服务器程序,将这些服务注册到服务器程序中。你可以指定是否需要zookeeper
、etcd
、consul
作为注册中心。
这个工具的开发参考了Go的tools的实现以及DigitalOcean公司的Fatih Arslan
开发的gomodifytags的实现。
这篇文章的原文为英文,出自 Coral Health公司: Code your own blockchain in less than 200 lines of Go!,
本篇转载的译文来自魏佳翻译的: 只用200行Go代码写一个自己的区块链!,高可用架构的公众号, 开头部分我改为了原文的直接翻译。
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,以及业务量的激增,单体应用逐步演化为服务/微服务的架构模式, 服务之间的调用大多采用rpc的方式调用,或者消息队列的方式进行解耦。几乎每个大厂都会创建自己的rpc框架,或者基于知名的rpc框架进行改造。
目前, rpc框架主要沿着两条路线发展,一个是目标为了跨语言,服务端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实现,客户端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实现,不同的语言实现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可以互相调用。很显然,要支持不同的语言,需要基于那种语言实现相同协议的框架,并且协议设计应该也是跨语言的,其中比较典型的是 grpc,基于同一个IDL,可以生成不同语言的代码,并且语言的支持也非常的多。
另一个rpc框架发展的目标是支持服务治理,主要的精力放在服务发现、路由、容错处理等方面,主要围绕一个语言开发,可能也有一些第三方曲折的实现服务的调用和服务的实现,这其中的代表,也是比较早的开源的框架就是阿里巴巴的dubbo。
有些rpc框架协议的涉及一开始就没有考虑的跨语言,其中使用了语言的一些特有的属性,比如Java的ObjectInputStream/ObjectOutputStream, Golang的Gob等,有些在协议的设计上就考虑了通用性, 使用JSON或者Protobuffer作为数据序列化。
有些框架是基于TCP的二进制流的数据传输,有些基于http的request/response模型进行请求,也有基于http2的流式传输,更有一些支持可信赖的UDP进行数据传入,比如quic、kcp等。
有些提供了生态圈的一些框架,比如gateway、agent等,有些restful风格的rpc框架天然支持API gateway进行负载均衡。
有些已经得到了大厂的广泛应用,有的大厂内部得到了大量应用,但目前还没有广泛的推开来。
选择一个rpc框架会基于多方面的考虑: 框架特性、性能、成熟度、技术支持、社区活跃度等多个方面,本文只比较各个流行框架的benchmark,基于几个固定的场景提供benchmark数据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