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来了解一下来自维基百科上关于CPU缓存的介绍。
在计算机系统中,CPU高速缓存(英语:CPU Cache,在本文中简称缓存)是用于减少处理器访问内存所需平均时间的部件。在金字塔式存储体系中它位于自顶向下的第二层,仅次于CPU寄存器。其容量远小于内存,但速度却可以接近处理器的频率。
当处理器发出内存访问请求时,会先查看缓存内是否有请求数据。如果存在(命中),则不经访问内存直接返回该数据;如果不存在(失效),则要先把内存中的相应数据载入缓存,再将其返回处理器。
缓存之所以有效,主要是因为程序运行时对内存的访问呈现局部性(Locality)特征。这种局部性既包括空间局部性(Spatial Locality),也包括时间局部性(Temporal Locality)。有效利用这种局部性,缓存可以达到极高的命中率。
在处理器看来,缓存是一个透明部件。因此,程序员通常无法直接干预对缓存的操作。但是,确实可以根据缓存的特点对程序代码实施特定优化,从而更好地利用缓存。
结构上,一个直接映射(Direct Mapped)缓存由若干缓存块(Cache Block,或Cache Line)构成。每个缓存块存储具有连续内存地址的若干个存储单元。在32位计算机上这通常是一个双字(dword),即四个字节。因此,每个双字具有唯一的块内偏移量。每个缓存块还可对应若干标志位,包括有效位(valid bit)、脏位(dirty bit)、使用位(use bit)等。这些位在保证正确性、排除冲突、优化性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。

Intel的x86架构CPU从386开始引入使用SRAM技术的主板缓存,大小从16KB到64KB不等。486引入两级缓存。其中8KBL1缓存和CPU同片,而L2缓存仍然位于主板上,大小可达268KB。将二级缓存置于主板上在此后十余年间一直设计主流。但是由于SDRAM技术的引入,以及CPU主频和主板总线频率的差异不断拉大,主板缓存在速度上的对内存优势不断缩水。因此,从Pentium Pro起,二级缓存开始和处理器一起封装,频率亦与CPU相同(称为全速二级缓存)或为CPU主频的一半(称为半速二级缓存)。
AMD则从K6-III开始引入三级缓存。基于Socket 7接口的K6-III拥有64KB和256KB的同片封装两级缓存,以及可达2MB的三级主板缓存。
今天的CPU将三级缓存全部集成到CPU芯片上。多核CPU通常为每个核配有独享的一级和二级缓存,以及各核之间共享的三级缓存。
阅读全文